pg电子新闻中心
绿色金融是五篇大文章中的一篇。自从我国提出“双碳”目标以来,商业银行已将绿色金融作为银行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主要通过绿色金融贷款形式,将资金集中投向生产端(B端)开展绿色金融服务,而对消费端(C端)的绿色金融发展模式仍处在探索阶段。生产与消费构成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一体两翼”。商业银行从消费端大力开展绿色金融创新,是补足绿色金融短板的重要举措,有着充分的理论支撑与现实必要性。
对商业银行而言,从消费角度推进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搭建完善基于银行平台的个人碳账户金融设施,提供差异化个人碳金融产品,既是落实做好五篇大文章的具体行动,又是激活客户需求、提升个人金融业务发展质量的机遇。
一是可促进银行资产端的绿色低碳转型。当前,我国面向企业的绿色金融制度与产品体系不断完善,规模增长迅速,但对消费端个人绿色金融的关注度有待提升。我国消费端碳排放占社会排放总量的50%左右,占比较高,场景庞杂,需要金融助力与引领脱碳。如建筑领域全流程碳排放约占全社会排放总量的50.6%,通过个人住房贷款激励消费端选购零碳低碳建筑,可倒逼开发商选购绿色建材、施工工艺与更高标准节能设备,大幅减少建筑全流程碳排放。在减少银行客户端含碳量的同时,可在更大受众面彰显银行绿色转型决心,发挥引导转型实效。
二是可推动银行个人金融业务高质量发展。首先,增客活,通过参与机制与荣誉体系设计,引导客户定期关注银行客户端自身碳账户动态、成就与权益,增加客户端活跃度与使用黏性。其次,拓数据,为识别个人消费减碳行为,碳账户需要客户授权部分出行、消费、办公等第三方数据,成为银行个人金融数据的有效补充,帮助构建更加立体全面的客户画像,服务于营销和风控环节。最后,搭平台,银行可在碳账户平台内嵌自身金融业务,及绿色伙伴产品的推广活动,发挥账户流量优势,完成围绕碳账户的绿色金融生态构建。
三是可参与碳普惠减排量交易合作。目前,上海、广东均已发布碳普惠减排量核证抵消方案,允许普惠减排量通过抵消机制参与地方碳市场交易。银行发展个人碳账户可加深与地方碳交易所的碳普惠市场合作,以碳账户为基础工具开发更多元的碳金融产品。
一是政策体系逐步夯实。在绿色金融“1+N”政策体系顶层架构文件《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均对推广绿色低碳生活与消费方式作出部署。2016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发布的《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对促进绿色消费作出部署。2021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是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全局性、纲领性文件。2022年1月,人民银行等七部门《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和2030年促进绿色消费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具体任务。
二是商业银行已积极开展实践。在基础设施创新方面,很多银行同业开始基于本行客户端系统搭建个人碳账户功能。工商银行“碳空间”、建设银行“个人碳账本”、邮储银行“C邮记”、中信银行“个人碳账户”、浦发银行“立体式碳账户体系”、平安银行“低碳家园”等个人碳账户产品均已上线运行。还有数十家国内商业银行正在推进个人碳账户体系开发。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商业银行主要在绿色汽车贷款、绿色住房贷款、绿色消费贷款、绿色存款、绿色信用卡等方面开展消费端绿色金融产品布局。如工商银行推出绿色汽车贷款,主动与新能源汽车厂商合作,将工商银行金融服务全面融入APP新能源购车场景,增加新能源购车分期利率与期限优惠。兴业银行推出绿色按揭贷,对购买绿色建筑、被动式建筑、装备式建筑的消费者提供优惠贷款与放宽还款期限待遇。马鞍山农商行推出绿色识别产品消费贷,可用于购置绿色家居用品、节能家电等。安吉农商行上线“绿意存”存款产品,明确吸收存款用于绿色信贷方向。建设银行推出绿色信用卡“红松龙卡”,持卡人每次消费将由建设银行向红松保护基金会捐赠资金。
三是消费端绿色金融体系搭建渐成共识。商业银行基本按照四个步骤建立个人碳账户体系,开展消费端绿色金融创新。首先,定目录,根据《公民绿色低碳行为温室气体减排量化导则》等标准界定与识别衣、食、住、行、用、工、融七方面有效减碳行为;其次,采数据,通过用户APP授权、与公共数据平台对接、引导用户填报三种方式实现个人减碳数据可计量、可追溯、可验证;再次,算排放,对减碳行为效益进行核算与比较,并将减碳量计入个人碳账户;最后,建场景,通过荣誉类(如勋章、造林等),权益类(如信用卡利率优惠、额度提升、享受专属金融产品等),兑换类(碳积分兑换奖品等)三种形式激励个人减碳行为。
从消费端绿色金融体系的建构实践看,商业银行在定目录、采数据、算排放、建场景四个方面实践中均可能面临一定困难。
一是认定标准尚需细化。个人减碳行为涉及面广,商业银行主要根据《公民绿色低碳行为温室气体减排量化导则》等标准界定个人用户衣、食、住、行、用、工、融等方面有效减碳行为,核算减碳贡献。但是国家标准较为宽泛,具体认定标准需要商业银行自主建构。
二是数据来源尚需拓展。由于银行不具有政府碳账户的公共数据优势与互联网企业碳账户的平台数据优势,一般选择由绿色金融行为(选择线上业务、办理ETC与绿色信用卡等)出发,通过用户授权、与第三方数据平台合作,将核算范围逐步拓展至个人生活领域。为拓宽业务范围,需要搭建金融机构与公共数据、其他企业客户服务数据实践的公共网络。
三是排放计算标准尚需统一。用户减碳数据的核算能力是银行碳账户建设运行的核心竞争力。个人碳减排核算主要采取差额计算的方法,分别核算基准情境、减排行为下碳排放值及其差额。计算标准尚无行业统一参照系,计算过程对商业银行碳计量能力与大数据、人工智能(如联邦学习)等技术应用水平提出较高要求。
四是应用场景尚需拓展。丰富的应用功能是吸引用户使用碳账户,并形成绿色消费习惯的动力。现阶段,银行个人碳账户产品的激励手段主要包括个人荣誉类、金融权益类、商品兑换类,总体看客户可享受的“真金白银”较少。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激励消费端绿色行为属于商业银行基于社会责任的自发属性,可配置资源较少,对消费者行为激励作用较小,在更多政策性支持注入、个人碳交易机制成熟后,或可大大提升权益丰富性。
当前,我国金融机构消费端绿色金融建设尚处早期探索阶段,上位政策、核算方法、生态构建尚显欠缺,但为消费端绿色减碳与个人金融优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思路。伴随未来碳交易制度完善与个人绿色消费意识提升,前期碳账户布局与碳资产积累可能给银行绿色低碳转型与个人金融业务发展带来更大收益,商业银行应着手前瞻推进。
第一,加快产品设计,引领标准构建。一是在监管部门统筹领导下开展个人碳账户产品原理与设计预研,重点探讨并形成商业银行对消费端绿色行为的认定标准,汇总梳理内外部数据来源,形成科学减碳核算方法学。二是在预研成熟基础上,开发消费端绿色金融数据收集、核算、权益兑换系统,并在工商银行APP等对客平台内嵌入相应功能。三是积极抢占标准话语权,围绕碳减排计算方式标准、碳账户开立与管理标准、个人隐私数据管理、消费端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模式四个碳账户管理核心领域标准提出行业标准。四是在基础设施搭建完成基础上,加速一揽子消费端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打造存、贷、理财、消费等在内的专属权益产品体系,全面助力消费者在衣、食、住、行、用、工、融各方面的绿色消费需求园林景观设计公司。
第二,发挥商业银行优势,构建生态系统。一是发挥商业银行系统在“G端”优势,争取政府部门及监管机构对个人碳账户建设的更大支持,争取获得更多公共数据接口,与衢州、湖州等绿色金改试验区政府协同推进碳账户试点共建。二是发挥“B端”优势,吸引更多绿色企业加入消费端绿色金融生态体系,为碳积分兑换提供更丰富的绿色商品,参与个人普惠核证减碳量购买。三是发挥“C端”优势,分别利用商业银行遍布的网点体系、丰富的线上产品体系开展“一少一老”(即对环保理念敏感的年轻人群,与对减碳权益敏感的退休人群)两类人群营销。注重消费端绿色金融产品与银行既有个人金融产品之间的引流关系,通过产品设计发挥碳账户获客、稳客、活客的重要作用。
第三,加强数据管理,实现智能升级。一是借助消费端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契机,整合内部个人客户绿色金融数据,引进外部出行、生活、办公等高频数据形成客户数据湖。二是借助碳账户管理契机,完善个人客户画像,提升大数据智能分析能力与基于数据的客户行为激励能力,挖掘绿色金融与行为数据的营销与风控价值。三是积极与碳交易所等外部碳交易专业机构合作,开发与完善银行碳数据管理理论与体系,搭建银行自身及客户端碳数据识别、收集、处理、运用的智能化系统。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园林景观设计公司。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扫一扫关注pg电子官网